祝益民副主任出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解答《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
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 时间: 2020-09-10
7月30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规。8月7日9:00,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介绍上述两部法规的相关情况。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祝益民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陈佳新,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雪清出席,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刘伟志主持,刘伟志在会上介绍,这两部法规的出台对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省公共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及进一步规范现场救护行为,增强公民自愿参与现场救护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祝益民回答了潇湘晨报记者关于“如何解决学生在面对心脏骤停等意外事件时,普遍缺乏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更缺乏急救和防范意识的问题?”的提问,祝益民指出:条例为学校广泛普及现场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划出一道“硬杠杠”,全面提高师生现场救护基本知识素养,推动师生熟悉掌握现场救护技能,增强学生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意外事故带来的伤害,为学生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同时,条例通过分别明确小学、初中、高中或高等院校的课时量,使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进学校、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更具有执行力和操作性,保障其落地落细落实。
针对湖南卫视记者关于“条例对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有没有具体规定?此规定有何意义?”,祝益民说:“自动体外除颤仪,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只要在黄金4至6分钟内正确使用,便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挽救生命”。他说:条例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配置标准、规划实施、安装位置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行政部门及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的相应职责。要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布点的要求,制定在机场、客运车站、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学校、养老机构等单位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规划。鼓励在其他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对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予以专门规定,有利于提升现场救护水平,破解公共场所因缺乏必要设备设施‘不便救’的难题,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创造条件、夯实基础”。“解决‘不会救’是开展现场救护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针对湖南日报记者关于“在为公众提供及时、便利的急救信息服务方面,条例有何规定?”的提问,祝益民介绍,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场救护中的应用,建立包含现场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人员信息、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配置安装信息、移动终端使用功能的现场救护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与“120”急救系统的联通。鼓励、支持开发具有地图检索、导航指引、一键呼救等功能的应用软件,为公众提供及时、便利的急救信息服务。
禹新荣、陈佳新、胡雪清回答了其他记者相关提问,新闻发布会全程由湖南红网、湖南人大网联合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广大网民积极观看,普法宣传深入人心。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