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接种疫苗后 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红网 时间:2021-11-02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打了疫苗后,不仅能够降低被感染的几率,而且如果不慎被感染,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都会大幅度降低。
然而近期,国内多地发布疫情通报,多省份出现新增病例,再次敲响了防疫“警钟”。
对此,11月1日,湖南省胸科医院院感科主任提醒,注射新冠疫苗之后,可以产生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但疫苗保护作用并不是100%。因此,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不可掉以轻心,需坚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防疫四件套”。
做好防护,口罩要戴好
面对此轮新冠疫情,专家表示, 戴口罩是减少公众交叉感染,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确保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携带者与健康人近距离接触,在两者都未戴口罩的情况下,传染率是90%;健康人戴口罩,传染性率是30%;新冠病毒携带者佩戴口罩,传染率是5%;而两者均佩戴口罩,传染率就降至了1.5%。
佩戴口罩时,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口罩上缘的金属丝)至贴合面部,佩戴过程中,要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摘口罩时,只能接触口罩两端的系带。黄希表示,佩戴多个口罩更容易让口罩潮湿,降低防护效果。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戴口罩的过程中,脖子、下颌都是露在外面的,口罩如果拉到下面来以后,就会被脖子或者下颌的细菌、病毒污染。”专家介绍,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细菌病毒的传播,但如果口罩戴错,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专家介绍,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在出行过程中,建议随身多备一两只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医用防护口罩使用时间则应遵循口罩说明书。
注意卫生,学会勤洗手
经常洗手是预防这类传染病最便捷且有效的方式之一,它甚至被称为最经济的“疫苗”,在戴好口罩的基础上,保持手卫生工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在生活中,如果有感染了病毒、细菌的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使门把手、公交车栏杆、电梯按钮等物体被污染,那么其他人就很容易在无意间触碰这些物体,从而导致手被污染了。此时若用脏手摸鼻子、嘴巴、眼睛,病毒就很容易被“送”入人体,诱发病毒感染,危害健康。
“通过洗手能预防80%的疾病,降低50%以上的腹泻及1/4的呼吸道感染,对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眼部感染等都有预防作用。”专家提醒,除了科学佩戴口罩,还要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保持手部卫生,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空气流通,常开窗通风
疫情当前,“戴口罩、勤洗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有一项和它们同等重要的事情却被不少人忽略,那就是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量,也有助于室内外空气交换,室外的空气经过“稀释”,几乎不可能把病毒带进室内。
开窗通风要注意保证通风的次数,每天至少通风3次,而可能污染的工作场所通风要求5分钟左右一次。应保持空气流通。
同时注意通风时长,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开窗,建议开窗时长以20—30分钟为宜,如果只是开一条小缝,开窗时长以30-60分钟为宜。
拒绝扎堆,保持安全距离
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到空气中。
研究表明,在重力作用下,飞沫从人体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米以内,近距离接触,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则有感染的风险。
专家建议大众在出行、聚餐过程中,尽量隔位而坐。在公共场合与人讲话交流时,人与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拒绝扎堆。
此外,还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遵守咳嗽礼仪,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同时,对于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者等感染疾病风险比较高的人群,更要注意防护。要做到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果已经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