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串门”的胃——老年人高发的食管裂孔疝
省中医高专附一医院 时间:2020-05-02
反复哮喘发作,原来是胃“蹿”到了胸腔
72岁的陈大妈,十多年来反复哮喘、肺炎发作,在省市级多家呼吸内科求诊过,使用了大量的消炎、抗过敏药物。症状时好时坏,每年还是反复的发作。后来陈大妈在某健康科普文中看到,胃食管反流病也可能会导致反复的呼吸道疾病发作,于是她来到了省中医高专附一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就诊。医生接诊后,给陈大妈安排了胃镜、胸部CT、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最终确诊为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医生对陈大妈实施了微创手术,修补好食管裂孔疝、重建防止胃酸反流的屏障后,她的症状完全消失,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食管裂孔疝,一个看起来生僻的病名,却是一个非常高发的疾病,据统计,这种病的发病率,40岁以下为9%,50岁以上为38%,70岁以上则高达69%。之所以不被大家熟悉,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容易确诊,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我们胸腔和腹腔之间由一层扁平肌肉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但当我们腹腔内压力大于胸腔,造成食管裂孔过大,于是压力差会将胃的一小部分“吸入”胸腔内,称为食管裂孔疝。
●可能引发哪些症状?
最常见的是造成胃食管反流,也就是本来存在于胃内的胃酸,因为食管裂孔疝的影响,倒流进入食管,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闷痛、不能平卧睡觉,甚至还会发生很多食管外的症状,比如:反复迁延不愈的咽喉炎、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症状;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症状;贫血、消瘦等营养方面障碍症状;还有一些胃痛、消化不良、便秘等不典型症状。反复的食管返流、胃酸的刺激,有增加食道癌的风险。
轻者内科治疗,重者微创修补
诊断食管裂孔疝除了症状、体格检查外,常规的检查手段包括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等,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食管pH监测,看看食管有没有受到影响、有没有胃液反流到食管中,以便更好采取治疗措施。根据胃部解剖结构移入胸腔的严重程度,胃食管裂孔疝分为四型:
Ⅰ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胃食管结合部位转移到了膈肌的上部,胃部仍然保持有其正常的形态。相当一部分胃食管返流病的老年患者都有Ⅰ型的食管裂孔疝,但往往容易漏诊。因此提醒,遇到吃药也治不好的反酸烧心时,应警惕该病,及时到疝外科就诊。
Ⅱ型:食管旁疝,胃食管结合部位保持在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一部分胃通过膈肌裂孔移入胸腔内。
Ⅲ型:是前两种的混合型,胃食管结合部位和胃底均位于膈肌上方。
Ⅳ型:除了胃以外,还有腹腔内的其他脏器进入胸腔,比如小肠、结肠等。
对于返流症状轻微的Ⅰ型食管裂孔疝,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例如减少脂肪摄入,避免大块食物,减少食用刺激胃酸分泌和反流的食物,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辛辣食物等;戒烟;减肥;进食后三小时内避免睡眠,进食后多活动;睡眠时抬高床头等。并采用药物,如服用制酸剂,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等进行规范的治疗,有望改善。
对于返流症状较严重的Ⅰ型食管裂孔疝(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或者合并其他与反流有关的哮喘、肺炎、心律失常等),以及Ⅱ型、Ⅲ型、Ⅳ型的食管裂孔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修补食管裂孔,恢复其正常大小并重建抗返流屏障。大家也不要谈手术色变,其实食管裂孔疝的手术已经步入微创时代。该手术只需要在腹部留下4—5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就能完成,并且术后恢复很快,一般3—5天就可以出院。为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建议尽量选择去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疝专科进行手术。
谁是发生食管裂孔疝的“危险人物”?
食管裂孔疝,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富贵病。高发于,肉食比较盛行的西方国家、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及国内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与肉食人群肥胖比例升高、腹内压力增大有关系。
此外,老年人群也是罹患食管裂孔疝的高危群体。随着年纪增大,老年人自身的肌肉、韧带等支撑结构逐渐退化、变得薄弱,食管裂孔周围的结构也一样在退变,加上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一些引起腹内压力升高的因素,容易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进而发生裂孔疝。
但是,食管裂孔疝并非完全无法预防。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减少诱发因素,比如尽量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肉食、避免暴饮暴食等。还需要消除一些引起腹内压力升高的因素:比如存在慢性便秘的病人需要去改善生活习惯或使用药物缓解,肥胖的病人控制体重,前列腺增生的病人需要口服药物或手术缓解排尿困难等,可大大减少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