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湖南师范大学率先在省内高校将急救知识技能纳入非医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省人民医院天心阁院区  时间: 2017-03-06

 

湖南师范大学和省人民医院领导出席开课仪式

祝益民院长为学生讲授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知识

 

 

省人民医院护士长为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示范

学生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练习胸外心脏按压

 

“同学,同学,听得到吗?”31日晚,湖南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在该校至善楼110教室开课。来自湖南省人民医院“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急救团队的专家为该校110名非医学专业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并现场教授急救技能。这是校院合作,为提高学生在遇到突发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疾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学生群体的非正常死亡率、减少伤残率的有益创举。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40 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意外等安全事故。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相当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我国的现状是,据中国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约3000万名,尚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

同样,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急救知识教育缺位,大学生接受急救培训的只有15.8%,且大多数为医学类学生。缺乏急救意识及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能力,当学生们面对意外灾害发生时往往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错过事发后的黄金抢救时机,而失去鲜活靓丽的生命,或留下伴随终生的伤残。

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在非医学专业的普通高校开设急救课程,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急救技能,提高学生在遇到突发意外伤害和急危重疾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救护能力,降低学生群体的非正常死亡率、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存活率十分必要。对构建平安校园,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

然而,目前湖南绝大部分普通高校都没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场急救相关课程。此次,湖南师范大学联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省内高校率先开设现场急救公共课程《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为我省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31日的开课仪式上,全国知名急救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祝益民教授带领由天心阁、马王堆两院区急诊医学科、急救研究所、120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组成的授课团队为同学们授课。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大志及教务处、医学院有关领导,医院教学部、应急医学部、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出席开课仪式。祝益民院长介绍了由他倡导主持的医院“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急救科普活动的初衷和在国内产生的较大影响。近年来,医院共计开展80余场急救培训,上万人通过活动有了初步的急救意识,掌握了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基本技能。

理论课后,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教授、医生在人体模型上进行示范心肺复苏操作步骤,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 

此次开设的《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系统、规范地培训大学生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在成长为所学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成为现场救护的出色“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开课通知一经发布,全校同学踊跃报名,由于场地等原因,首批仅招录110人。经过32个课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可获2学分,并可获得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颁发的急救证书。据悉,作为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交流单位,湖南大学也有意开设这一课程。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遇到突发情况”,历史文化学院大二女生孙同学回忆,在两年前的高中毕业聚餐时,同桌一位男生突然栽倒在餐桌上,脸色发紫,情况十分危急。大家怀疑该同学应该是被食物呛入呼吸道,立即打电话向一位从事医务工作的同学家长求救,然后根据这名家长的指示采取急救措施,最终帮助男生成功脱险。“从这件事情感受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所以特意选了这门课。”孙同学表示,希望通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现场急救能力,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仅有救人的热情,还有救人的本事,真正做到自救、他救、互救。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湖南师范大学率先在省内高校将急救知识技能纳入非医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1076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