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巨资打造科研平台、用重奖培育科技人才;每年“三个一百万工程”用于科技创新;曾益新、樊代明两位院士到会见证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3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召开2015年科技创新大会。大会由该院党委书记黄利华主持,院长祝益民在大会作《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精心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工作报告,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黄顺玲出席会议并讲话,曾益新、樊代明两位院士到会见证,并为该院科技能手、225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颁奖,鼓励一线医护人员创新科研思路,开拓科研资源。
曾益新院士、樊代明院士在大会分别作题为《精准医学与肿瘤防治》、《学科建设》主题报告,协和医学院教育处处长潘慧教授《如何做一名创新性导师》讲座。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范珍贤,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建初,医学院院长符晓华科技处副处长、蔡炳华出席会议。
百年筑深厚根基,十年强坚实筋骨,创新成腾飞臂膀
湖南省人民医院1912年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颜福庆创建,拥有吴金术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培育了肝胆外科、儿科等优势学科。目前,医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名,国家二级教授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湖南省优秀专家1名。有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相关专业委员会和各学组委员成员36名,省医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主委16名。
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组建科研管理部门,大力开展各专业临床研究,推动了各学科的快速发展:90年代初期,肝胆科与泌尿科合作,成功开展肾移植。血液内科开展首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身骨髓移植成功。骨科用人工骨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肿瘤取得突破性进展。肝胆外科为肝门胆管癌晚期患者成功施行省内首例经典式全肝原位移植术。“湖南省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湖南省创伤骨科治疗急救中心”、“儿科医学中心”相继成立。2005年,医院开始实施“科教强院”战略,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2006年正式挂牌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获得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08年获得国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年获得国家C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2011年获得湖南省肝胆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12年获得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4年挂牌湖南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成为紧密合作型教学医院,正式开展外国留学生研究生教育工作。医院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成立了临床医学研究所、急救医学研究所、中西医急救联盟,成为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和医疗中心。
“三个一百万工程”选种子、造土壤、育大树
“2014年我院科研收获创历史最高”,该院院长祝益民介绍,这得益于医院创建了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注重重点学科建设和潜力学科培育,强化项目科研管理,为医院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全院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22项,成功立项5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科技计划一般项目18项、湖南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教育厅项目8项、湖南省卫生科研计划11项、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3项、长沙市科技计划4项、其他10项,获资助经费共计242.8万元。此外,顺利开展131项临床药物及器械试验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签订金额达1142万元。全年发表论文403篇,是近年来发表论文数量最多、杂志级别最高的一年。全年主编专著9部,参编专著12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项。医院出台《湖南省人民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方案》等系列文件,评选了一批优秀学科和科研能手。
“创新就是不囿旧制、不循成例。”祝益民介绍,医院将按照医疗、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的原则,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之路,精心打造临床研究型医院。2015年起每年拿出100万用于各类科研立项成果奖励,100万用于开展交流培训培育人才队伍,100万用于科研平台建设创新。医院拿出这300万,来筛选科技人才种子,深耕科技创新土壤,养育科技参天大树,要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平台,形成人人期望科技创新、人人能够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医院学科快速发展。(周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