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提升年∣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乡村卫生院的温度与力量
永州市卫健委 时间:2025-04-14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72岁的王某芳老人已搀扶着老伴唐某国走进镇卫生院。自去年那场车祸后,唐爷爷的智力永远停留在了孩童时代,但此刻他衣领平整、面色红润,安静地配合护士扎针。王奶奶熟练地托起老伴的手背,输液管里的药液匀速滴落时,她轻声哼起老歌,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温柔的光。
(图为王奶奶扶着唐爷爷辅助护士进行静脉注射)
这一幕,是白牙市镇大江口卫生院365天中最寻常的剪影。作为全县最普通的基层医疗机构,这里承载着周边14个行政村、2.2万村民的健康托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超半数国民的首诊服务,而在这座青砖灰瓦的小院里,数据化作了更鲜活的注脚——慢性病老人颤巍巍递上的温热搪瓷杯,留守儿童接种疫苗时攥紧护士衣角的小手,深夜急诊室为急腹症患者亮起的那盏长明灯。
“最后一公里”的生命重量
乡村基层卫生院的三重使命,在晨昏交替中愈发清晰。它承担着基础医疗服务的“毛细血管”功能,高血压随访、糖尿病管理、伤口换药等132项基础服务,构筑起防止小病拖成大病的首道防线;它肩负着特殊群体的健康守护,像唐爷爷这样的失能老人、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孕产妇的产前检查,都在这里获得“零距离”照护;更重要的是,它发挥着医患信任的纽带作用,当王奶奶把存着养老钱的布袋放心交给药房窗口时,这份托付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生命契约。
(图为卫生院县级医院专家坐诊区)
在乡土深处扎根生长
面对乡村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医院护理团队创新推行“三色管理法”:红色标签标记独居老人,每周两次上门巡诊;黄色标签标注留守儿童,每月开展健康课堂;绿色标签连接县域医共体,通过远程会诊让村民足不出镇享受三甲医院资源。作为参与其中的基层护士,曾在暴雨夜蹚着泥泞接送呼吸困难的老人,也曾在寒冬为孤寡老人煨热中药,更通过“云诊室”协助专家完成多例早期肿瘤筛查。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切懂得,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作治病救人的“全科手”,更要成为乡亲们心灵的“解扣人”。
(图为卫生院慢病精细化管理服务团队)
夕阳西下,王奶奶给老伴掖好衣角,慢慢走向炊烟升起的村落。卫生院墙上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今日接诊数据:56人次门诊,3例急诊处置,8份健康档案更新。这些数字与晚霞交融,勾勒出“健康中国”最朴素的轮廓——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如同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共同编织着全民健康的守护网。当炊烟在村落间袅袅升起时,卫生院窗口透出的灯火,依然在为生命最本真的温度静静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