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株洲市芦淞区积极推广
“
简、便、验、廉
”
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构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2-2016
年,
中医门诊比例从
33.5%
上升到
51.2%
,
中医药收入从
101.9
万元上升到
241.6
万元。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强基础。一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出台《芦淞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改造乡镇卫生院3个,实现“一街道(镇)一中心(卫生院)一中医馆”,标准化中医馆全覆盖。二是示范试点特色化。深入开展“一院一特色”活动,着力打造门类齐全、各具优势的“精品”中医馆。姚家坝卫生院传承张氏正骨祖传配方,打造中医骨伤科精品,年接诊骨科病人8000人次,骨伤科收治占比近65%;白关卫生院推出中医药特色老年人关怀服务精品;贺家土社区服务中心创建中医养结合型社区服务精品;龙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中医“治未病”特色服务精品。同时,作为示范试点单位在全区以点带面。三是人才培养专业化。培养引进中医执业医师62人,其中,副高15人、中级25人、初级22人。近年来从基层医疗机构选送14人参加中医全科医师培训,25人与省直中医院、市三三一医院、市中医伤科医院建立“一对一”跟师学徒关系。建立“3+1”纵向医疗服务联盟,开展定期专家带教坐诊1500余人次,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
保障。一是组织保障。自2012年6月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单位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连续5年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写入区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实事抓实抓好。二是投入保障。自2013年起至今,区财政共投入1180万元,并先后争取国家、省中医药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三是制度保障。出台《芦淞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形成计生、财政、人社、食药等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并制定《芦淞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试点项目服务规范》,规范中医药管理流程,促进中医药健康有序发展。
优服务。一是探索新模式。探索实施“234”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即针对老年人、高血压2类人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运用、体质辨识和知识健康指导3类服务,并将中医健康服务纳入每年的4次随访中,为重点人群提供规范、连续、全面、细致的中医关怀和“菜单式”服务。二是推广新技术。积极争创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在贺家土街道和白关镇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在龙泉街道建设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教学基地,在全区大力推广中医健康服务,运用中医药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保健服务均达到10种以上。三是构建新生态。创新宣传模式,以“5·29”计生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送医下乡等重要活动为载体,以“未病先防” 、慢性病综合防控为重点,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印发宣传折页、制作健康板报等形式,宣扬中医药文化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意识,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