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癌症病人服用吗啡担心“成瘾”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15-03-28 12:5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上世纪末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病人700万,其中至少有400万人忍受着癌痛的折磨,而晚期癌症病人疼痛则高达60-90%,有的甚至是剧烈的或是难以忍受的疼痛。为治疗常人难以想象的癌痛,吗啡、羟考酮等阿片类药物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不少患者担心,阿片类药物是从罂粟中提取,长期服用会像毒品一样成瘾,不肯轻易尝试。
“同样是吗啡,药品和毒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有止痛的需求以及是正规使用还是滥用”。5月15日在我院举行的“手术病人麻醉注意事项和正确的癌痛治疗观”科普讲座上,我院麻醉科主任杨金凤教授告诉大家:只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采用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制剂镇痛,患者基本不会出现“成瘾”问题。因为癌痛患者不仅具有镇痛的需求,而且控缓释制剂没有即释吗啡制剂引起的血药浓度峰值,不会有欣快感。
杨金凤教授介绍,导致癌痛的原因主要有癌肿本身可导致的疼痛、手术及放化疗引起的疼痛、癌症引起其它各种疼痛综合症加重以及心理因素加重疼痛刺激等。尤其是癌症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经受着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刺激,躯体的疼痛和严重的失落感,使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发生急剧变化,对死亡的恐惧和复杂的心态都会加重疼痛程度。当出现中重度癌痛时,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并且影响食欲。
阿片类物质是从阿片(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用于癌痛治疗的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可待因、双氢可待因、氢吗啡酮、羟考酮、美沙酮、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哌替啶(杜冷丁)和曲马多等。
杨金凤教授说,吗啡来源于罂粟,而最早罂粟的种植者们就是取其良好的止痛作用而作为药材来种植的。现代医学已将吗啡类药物不断提纯、改进,已能做到使吗啡类药物在人体内缓慢有序地释放(控缓释制剂),极少产生欣快感,能够克服心理成瘾性,尤其是采取口服或透皮方式给药,癌症患者出现精神依赖性 (以往称为成瘾 )的危险性很小。只要癌症患者疼痛病因得到控制、疼痛消除,随时可以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她说,当吗啡日用量为 30mg~ 60mg时 ,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对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也不会发生意外。逐渐减量停药的具体做法为:在最初的两天内减量 25%~ 50% ,然后每两天减量 25% ,直至日用量为 30mg~ 60mg时停药。不过在逐渐减量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癌症患者有无疼痛症状出现。若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症状,应进一步缓慢减量,避免停药太快出现疼痛症状及戒断症状。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