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14-01-15 15:53

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麻风杆菌的特性

  麻风杆菌,是1873年由挪威医生GerhardArmauerHansen在麻风病人的皮肤结节中发现的。它是一种可引起麻风病的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6μm,宽约0.2-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抗酸性),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好氧菌。形态上麻风杆菌与结核杆菌酷似,具有明显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病人溃破皮肤渗出液的细胞中发现,呈束状排列,是至今唯一仍不能人工培养的细菌。

麻风杆菌0可活3-4周,强阳光照射2-3小时后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目前公认已知的唯一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人,特别是多菌型患者,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常含有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传染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通过长期密切直接接触或经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染。直接接触传染:研究证明,多菌型麻风病人上呼吸道是向外界环境中排菌的最主要途径,其皮损有破溃时也可向外界排菌。因此,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少数免疫力低下者即可发病。与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接触者发病率高,可能与长期密切接触有很大关系。目前尚未发现麻风病有遗传倾向。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成人对麻风病有免疫力。世界上曾有二十多人自愿把麻风病杆菌接种到自己身上,经观察都没有发生麻风病。证明麻风病发病率很低,并不可怕。

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麻风病的平均潜伏期为35年,大多数患者缓慢发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患者往往不知不觉地得上了麻风病,甚至出现了畸残才去就诊。由于麻风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因此患病后也突出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皮肤损害和以神经粗大、神经炎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损害症状、体征。

患者皮肤出现单个或几个与皮肤齐平或边缘高起的浅色、淡红色或紫铜色斑疹,也可发生淡红色或紫铜色的丘疹或结节,面部、耳垂及四肢皮肤肥厚、潮红、发亮,眉毛部分或全部脱失,病人可呈酒醉面容狮面。皮损往往不痛不痒,麻木、不出汗,皮损部位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迟钝或丧失,毛发脱失。绝大多数患者常常与皮损相伴出现周围神经粗大及触痛,但也有极少数病人皮损并不明显。中晚期麻风患者常因神经损害等原因,而出现口眼歪斜、塌鼻梁、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脚、短指(趾)、溃疡、失明等严重畸残。

麻风病的分型:

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反应有差异,因而有不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根据细胞免疫力的强弱,麻风病可大致分为以下逐渐移行的类型:

  1 未定类型()

  多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有1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感觉障碍,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涂片查菌常为阴性。组织病理:真皮内附件、血管、皮神经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在神经和立毛肌内有时可见少数麻风菌。

 2 结核样型(TT)

  有一至数个斑疹、斑块或丘疹性损害,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有的皮损中心部位外观正常或有萎缩,表面干燥有鳞屑,可有毳毛脱落和闭汗,感觉消失,皮损附近的皮神经支可粗大;有12条外周神经干粗大、质硬。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可侵及表皮基底层,外围密集淋巴细胞,其中心区可见郎罕氏细胞。皮肤附件和神经中看不到麻风菌。

  3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皮损较少,分布不对称,多为红褐色或色素减退斑,可高出皮面,中央可有免疫性较强的“空白区”,边缘清楚,表面常粗糙有鳞屑,可触及皮损附近的皮神经,可有13条外周神经粗大压痛;大的皮损附近常有卫星样损害。皮损涂片麻风菌少或无。组织病理: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其外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皮肤附件和神经内可见或无麻风菌。

  4 中间界线类(BB)

  皮损多少不等,一般不对称,为斑疹、斑块或结节等多形性损害,常呈黄红或暗红等多种颜色。皮损中部常见免疫区,内缘清楚,外缘多不明显。皮损表面光滑无鳞屑,有感觉障碍,查菌阳性。组织病理: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呈弥漫性分布,仅有少数淋巴细胞,无朗罕氏细胞;可部分累及神经,束膜呈层状,有中等数量的麻风菌(34)

  5 界线类偏瘤型(BL)

  皮损较小,形态多样,较广泛,较对称,表面光滑,边缘不清楚,有感觉障碍,有多条外周神经粗大,质较软,菌量较多。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及巨噬细胞肉芽肿,后者的细胞有的呈空泡化,间有淋巴细胞,神经柬膜呈层状,并有浸润;有较多的麻风菌(45)

  6 瘤型(LL)

早期皮损小而多,分布广泛、对称,为红色或褐色或似有色素沉着的斑疹,常有弥慢性浸润,表面平滑有光泽,界限不清楚;晚期有斑块、结节或呈皱折状;神经粗大、质软。有对称性手足麻木,常规部位查菌多,可堆集成团。组织病理: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内有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很少,在HE染色中组织细胞呈泡沫状;神经束膜呈层状结构;麻风菌极多,呈团状(56)

为了便于在基层开展联合化疗,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把麻风病分型归纳为两型,即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麻风。

麻风病可以治愈,并不可怕。

过去,由于许多麻风病人因未能被及时发现,延误了诊治,病人出现了令人恐惧的畸残面容,这是导致人们害怕麻风病的最主要原因。其实,麻风病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也远没有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性大。

首先,麻风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而其传染能力相对较低;其次,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感染也不引起发病;第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病人可直接在家接受治疗,用药一周后即可杀灭体内95%的麻风杆菌,多菌型病人规则服药1年、少菌型病人服药半年即可治愈,并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复发。因此,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能有效治愈麻风患者,控制传染,预防畸残,在全社会达到最大限度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目的。

怎样预防麻风病?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普遍开展皮肤科门诊,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2、开展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3、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发病。

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

一、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二、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传播。 
三、绝大多数人对麻风病具有免疫力,发病率低。 
四、麻风病早期症状是浅色或红色皮肤斑片,常伴感觉丧失。 
五、怀疑患麻风病,应当尽早到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防治所(站))就诊。 
六、早诊早治可避免畸残,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 
七、国家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报病有奖。

 

 

收藏

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10775511